您好,欢迎访问澳门·新葡萄新京6663(中国)官方网站!
10年专注环保设备研发制造 环保设备系统设计\制作\安装一条龙服务
全国咨询热线:0533-3586663
当前位置: 澳门新葡萄新京6663 > 澳门新葡萄新京6663新闻中心 > 公司新闻

澳门·新葡萄新京6663(中国)官方网站双碳不是免费的!如何减碳才能成本更低?

作者:小编 时间:2024-07-20 02:06:52 点击:

  五金郑新业表示,要降低碳排放,采取的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,提高化石能源的排放标准,购买绿电等措施,背后都意味着一件事:双碳不是免费的,要告诉大家,想要减碳,需要多花钱。

  但另一方面,也要明明白白说明减碳的收益在哪。在郑新业看来,碳减排存在收益不对称的问题,即企业通过减排让世界变得更好,但没办法向全世界收费,这和制造出售产品不一样,很难确权,从而很难匹配成本和收益,也使得金融工具设计比较麻烦。

  进一步的,对于国家而言,郑新业认为,减碳与降污是非常重要的战略。其团队此前的研究表明,中国每减少1吨二氧化碳,短期可以产生1.7美元二氧化硫减排的收益。长期可以产生30美元的二氧化硫减排收益。因此,减碳与降污有协同效应,而且是前者在先,对于受污染问题负面冲击的发展中国家而言,这是实实在在的红利。

  关于碳排放,郑新业提醒的另一个问题是存量比流量更重要。他认为,碳排放具有时空无关性,历史的碳排放和今天的排放对气候变化负面影响是一样的,流量重要,存量更重要,当前的气候变化也是存量引起的。但现在世界上主要是谈流量,不谈存量,应该说《京都议定书》之后的各种议定书中都关心流量不太关心存量。

  在当下的资源禀赋下,碳排放权与发展权仍然密切相关。“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角度,增量碳排放权要留给不发达国家,还有很多国家缺电,你不能说这些国家活该,他们有发展的权益”,郑新业表示。他认为,发达国家已经占据了大量的碳排放空间,后进国家没有空间了,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应该怎么办。

  对此,郑新业建议,亚投行、世界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该参考如苹果公司在碳中和上的举措,去购买可再生能源的额度,以多边机构项目制的形式来推进碳中和。具体而言,对于缺电的不发达国家,洲际发展银行应该继续支持其投资火电,促进基础设施发展,同时去购买更多可再生能源,实现项目的碳中和,这样可以兼顾二氧化碳排放问题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问题。

  具体到国内,类似的问题在不同省份之间也存在。郑新业指出,不同省份存在差异,要因地制宜推进,不能整体对待,谁的GDP高,谁承担的减排责任就越重,因为其收益也越大。此外,河北、河南、山西、四川等省份正处于经济爬坡阶段,面临的发展权和排放权问题更为突出。

  对于碳排放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,郑新业强调措施不能激进,不能影响企业的竞争力,如果企业竞争力急剧下滑,也将打击碳事业。在具体机制上,郑新业建议提高碳税,降低增值税税率,倡导将增值税税率降到10%。“这样碳税收入上升,增值税收入下降,可以缓和企业本身受到的碳冲击”,郑新业表示。

  随着技术进步,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成本不断下降,是支持能源转型的重要基础。不过郑新业也提醒,可再生能源名义装机提高,有效装机仍然偏低,并且比例升高之后,对系统带来的匹配成本、平衡成本、电网成本所导致的系统成本也在上升,其上网电价的下降和下网电价之间并不匹配,需要引起注意。

  对于减排的投入,郑新业还强调存在代际成本均等化的问题,他认为,每一代的收入水平决定了对减排的贡献,往后有更好的禀赋、更好的技术、更强的承受能力,这三个更好决定了我们每一代有每一代的事情,不必透支烦恼。德国之所以当前减排更为激进,是因为其尽管减排支出总量比较高,但占总支出的比重并不高。

  第一,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,主要是高质量发展,最重要的含义是2035年经济要翻番,2035年要在2020年的规模上翻一番,这是最大目标,是核心任务,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目标,大家千万不要忘记这个事情。

  第二,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事情:不能出现大规模失业,也不能出现超级通货膨胀。我们对大规模失业、超级通货膨胀是极其警惕的,在制度上、政策上都有很长的研究。

  第三,碳中和。第四,共同富裕澳门·新葡萄新京6663、地区差距。这方面党中央有部署,大家如果看文件一定能够看到让市场起决定性的作用,让政府转型,人类命运共同体、五位一体、统筹协调。

  所以在2035年这个框架下看问题,我们对碳体系有什么要求?把几个指标弄到能源领域或者碳领域中去看,说白了就是既要又要还要:支撑经济增长首先要不能停电,强调减少经济冲击,杜绝能源短缺引发的通货膨胀、失业,考虑碳减排的公平。

  一、碳排放与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着或有因果关系,可能98%的人是认可的。学者、家、民间很多人士是认为存在着因果,但也有2%的人认为不是。

  二、很多人不知道的事实是,二氧化碳排放存量是比较重要的,流量重要,存量更重要,如果引起气候变化也是存量引起的。换句话说碳排放有时空无关性,二百年前排的和今天排对气候变化的负面冲击影响是一样的。现在世界上主要是谈流量,不谈存量,应该说《京都议定书》之后的各种议定书中都关心流量不太关心存量。

  所以这两天我们和英国朋友在笑说,你们英国人哭哭啼啼的,哭哭啼啼个啥嘛?先哭哭啼啼自己的事儿再说吧。我觉得这里面要把事实分清楚,再谈感情问题。时空无关,北京排和纽约排的、河北排的都在空气中,这个性质是非常重要的,这个性质决定了很多问题。

  三、碳减排的成本收益是不对称的,这里面有两句话,今天我们二氧化碳排放减少了一百吨,如果产生收益也是全世界的。因此出现第二个问题,没有办法匹配,一家企业减排了一个亿,如果让世界的气候变化变的更好了,企业没有办法向全世界去收费给我钱,这和产品是不一样的,和一般的比如说我卖你一个笔记本电脑你给我钱是不一样的。它没办法确权,所以很难匹配。这涉及我们讲的第四个问题。

  四、我们国家真正重要的战略在哪里?减排与降污是国家非常重要的战略,实实在在红利。过去我们做脱硫脱销花了很多钱,其实是不减碳的,但是减碳的都是脱硫脱硝。所以减碳这个问题的重点在减污红利也在实现,这才是作为发展中国家,深受污染问题负面冲击经济体所要关心的重点,这也是想跟各位专家分享的事实。

  2010年我们发过一篇文章,我们就发现短期里中国如果减少一吨二氧化碳可以产生1.7美元二氧化硫减少的收益,在长期有30美元的二氧化硫减少的收益。这是2010年研究的东西,时间很长了,说的意思是的确存在着减碳可以降污的收益。

  减碳降污,不是降污减碳,这个顺序非常重要。这个提法是协同效应,是减碳协同降污的协同,而不是反着的。

  所以四个原理回顾一下,第一,二氧化碳总量,历史上和今天的总量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;第二,二氧化碳历史上排放和今天的排放的影响是一样的,中国排放和外国排放是一样的;第三,二氧化碳减排带来的收益即便有也很难去匹配,这使得金融工具变得很麻烦;第四,减碳与降污协同。

  第一个事实是碳排放与经济发展阶段是高度相关的,也就是经常所说的倒U形。经济发展很低的时候,没有太多的排放;经济发展很富有的时候,也没有太多碳排放。大家一定要记住,我们是2030年达峰、2060年中和,没有说2040年中和,背后的原因是经济结构会演化,到了2060年整个能源和经济之间脱钩会导致负担减轻很多。

  这个性质是极其重要的性质,这也是中央政策背后的原因,很多国家已经脱钩了,脱钩的原因是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。

  第二,从供给侧看我们国家禀赋是以煤为主。要特别注意的是,2020年发电机组装机火电降到了57%、太阳能11%、风电13%。社会科学背景的专家觉得我们可再生能源已经上来了。

  但是这是一个有误导性的事实,原因是可再生名义装机占了24%,但是可再生能源光伏晚上是不行的,风能时有时没有,这个性质考虑在一起按照火电的标准标准化之后,它的实际装机从24%就降到了9%,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它不是有效装机,要和煤电比不是有效装机。

  还有一个问题大家一定要注意,现在经常说的是新能源成本低是上网成本低,系统成本并不低。我们研究过青海零碳电网,一个重要的发现就是匹配成本并不低,平衡成本也不低,电网成本也不低。

  换句话说,我们一定要注意,技术进步使得新能源的上网成本快速下降,但是新能源渗透率达到5%以上之后,电网的备用成本急剧上升,还有一个运输成本,所以里面涉及的问题是上网电价和下网电价之间其实是不匹配的。新能源很有前途,但是一定要清楚这些基本性质。

  第四,我国生产侧的碳排放总量是很大的,如果按消费侧我们其实是替很多国家出口了。消费侧数据比生产侧低14%,按生产侧是中国的排放,按消费侧是其他发达国家的排放。

  大家也不用太担心,一定要注意到“弹性”这个词,我想给大家说的是尽量用价格工具不要用数量工具,价格如果涨上去之后就会有什么情况?看需求和供给之间谁弹性大、看谁弹性小。有研究认为,中美关税战之后美国消费者承担了主要的关税。因为中国有巨大的出口,高耗能产品在世界占的比重是极其吓人的,我们其实可以把成本分摊下去,但是一旦用数量工具就转移不了了,请各位专家尽量用价格工具可以向全球分摊。

  第五,为什么我们国家很难?我们制造业是排放大户又是经济发展的主力。有时候为什么文件之间打架,不同部门注重点也不一样。国家治理是很难的,有时候我真的觉得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,但目前还完成的挺好。

  第七,不同收入群体的碳排放差异很大,碳排放的问题大家一定要牢牢记住行胜于言,这一代年轻人对这些问题是你先来示范一下。所以一件小事就影响整个倡议的说服力。这个问题很多NGO不注意,严重影响说服力。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地方不同省份的碳减排差异。

  第八,煤电机组还处在青壮年,现在如果是激进政策就会导致非常大的麻烦,我们有世界上最大的青壮年,要把青壮年废了,也是摆在这里的成本问题。

  第九,发展权与排放权的问题。北京、上海、天津这些地方已经过了这个关,可以高调唱;山东、广东因为比较富也没有问题。甘肃、青海、海南经济体量小,问题也不大。真正可怕的是河北、河南、山西、四川这些地方,正处于爬坡阶段,面临着发展权和排放权的问题。

  第十,这是全世界也一样面对的问题,发达国家已经占据了大量的碳排放空间,后进国家没有空间了,很重要一个问题是发展中国家该怎么办。

  我们基于这10个事实给大家提点建议。回顾一下:发展是第一要务,我们在十四五期间要增长6%,十五五要增长5%,十六五要增长4%才能完成这样一个任务。

  同志们千万要记住,我们虽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但我们是个标准的发展中国家,标标准准的发展中国家,很多你看不上的各种前苏联国家、南美国家都在你前面,各位,务必清醒知道我们是发展中国家。

  同时我们现在禀赋以煤为主,我们正处于这样一个发展阶段,所以说我们先达峰,然后是碳中和,没说现在就碳中和。我们还有这么多目标要同时实现,对全社会来说是一个极其艰难的任务。

  统筹不同区域、不同代际。我们坚持代际减排成本均等化。所以现在的国力就是我们不要替我们的子孙操这个心,我们坚持代际减排成本均等化,后面有更好的禀赋,更好的技术,有更强的负担能力。德国人为什么比我们还激进德国人不抱怨呢,因为减排支出占德国人支出比重并不高,虽然总量很高,但比重不高。

  其实实现这种目标是可以实现的,在于你愿不愿意花钱。第一个花钱,高能耗产业要不要砍掉,其实已经开始了,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间降工业电价中加了个括弧,高能耗产业除外。产业结构调整,以GDP换碳,换碳之后换蓝天。

  还有一个非化石能源比重,比如说成品油国标进一步提高、煤炭脱硫脱硝、购买绿证提高电力成本等,但这背后都意味着一件事情:双碳不是免费的。要告诉大家澳门·新葡萄新京6663,我们要想减碳,需要多花钱,也要明明白白说清楚收益在哪。

  其实北方地区在座的都知道,2015年到现在华北地区的空气质量明显改善。早年的时候,我们其实是左手挣钱收入,右手花钱买空气净化器,这种事情挺多的。所以用能成本会上升。

  一个特别重要的是预期管理。因为能源投资特别大,持续时间特别长,我们早早的宣布碳达峰和碳中和,大家想一下,如果没有这些政策,现在很多煤电项目就上去了,煤电上去之后,退役机组是非常贵的,都是成百亿的投资,所以一定要有预期管理,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宏观经济工具。

  这个地方我特别给大家提出来,代际减排成本均等化,每一代人整体收入决定对减排的贡献,所以后面有禀赋,有更好的技术,有更强的承受能力,这三个更好使得我们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事情。大家不必去透支烦恼,不必替孙子省钱,不必干孙子干的事。

  因地制宜推进差异化的减排,由于不同省份存在差异,在推进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时不能整体对待。谁的GDP高,谁承担减排的责任就越重,因为你收益也越大。

  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地方是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。我个人推崇碳税的,因为碳税收入上来之后,我们可以把增值税下降,我一直倡导把增值税税率降到10%,这样碳税收入上升,增值税收入下降,企业本身受到的碳冲击给缓和了,这是非常重要的地方,因为大家不能激进,最终企业的竞争力是摆在那的,我们现在全球的竞争力是受到影响的。如果企业竞争力急剧下滑,将是对碳事业的致命打击。

  大家一定记得一件事,不是说给企业逼得越狠就越好,国际竞争力下滑就意味着失业,意味着贸易赤字,这些全来了,所以大家一定要保护企业,站在企业立场上讲,要把企业增值税税率降到10%。

  最后一点,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,增量碳排放权应留给最不发达国家,并特别提出要有多边机构项目碳中和。

  让广大的亚非南这些国家,没有电的这些国家,比如说AIIB(亚投行),可以给巴基斯坦、孟加拉这些国家建火电,AIIB学习苹果再去买(碳抵消配额),AIIB、世界银行、非洲发展银行,欧洲复兴开发银行、美洲开发银行统统都比亚非拉这些国家动员能力更强。

  你给它建立一个火电厂,它的基础设施可以上来,同时你可以去买更多的可再生能源,学苹果,实现项目的碳中和。这样兼顾了二氧化碳排放问题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问题澳门·新葡萄新京6663,否则大家看好多国家缺电,你不能说这些人活该,他们有发展的权益。

  总而言之,我想回顾一下,碳的问题到了今天,大家要科学的处理这个事情。碳事实,碳的科学原理,我个人归纳一下中国发展阶段相关的10个事实,我也建议在考虑我们碳主张过程中其实是有办法的,有更重要的办法,愿不愿意舍得,还有在国内过程中间要保护企业的竞争力,在国际上要保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益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澳门·新葡萄新京6663(中国)官方网站双碳不是免费的!如何减碳才能成本更低?